科研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青年聚慧赋能科研发展,经验共享共谱学术新篇

2025-05-09 科研处

5 月 6 日下午,在知识与智慧交融的氛围中,我校第一期青年学术工作坊活动于图书馆教师发展中心圆满落下帷幕。此次活动犹如一场及时雨,为我校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报的征程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活动特别邀请到文学院的刘亚娟副教授与数字金融学院的颜淑蓉副教授,她们以丰富的经验和专业的视角,为青年教师们带来了一场干货满满的项目申报经验盛宴。会议由校长助理兼科研处处长李远飞主持,副校长刘少波、科研处副处长陈宏敏以及众多青年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科研探索之旅。

会议伊始,刘少波副校长发表了讲话。他指出,在新时代教育的大背景下,科学研究是大学的中心工作之一,大学的核心使命在于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要承担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和责任,高校教师唯有自身具备创新精神、敏锐的创新意识以及卓越的创新能力,才能在育人过程中,为学生注入创新的基因。教学需要创新,但最能体现创新的活动就是科研,教师从事科研活动,是培育创新精神、磨砺创新能力的不二法门。因此,高校教师积极投身科研,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尤其青年教师作为我校科研力量的生力军,你们的成长直接关乎学校教学科研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打造一支结构合理、高素质的教科研人才队伍,我校近期将出台科研工作的两个“十百千工程”实施方案,这一方案扎实落地后,学校推出更积极、稳健的支持政策,上千名教师将在科研的道路上稳步迈进,届时,学校的科研氛围必将更加浓厚,科研水平也将实现质的飞跃,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近年来,学校科研项目立项及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逐步攀升,我校正稳步构建起良好的科研生态,青年教师未来大有可为,本次活动举办也非常有意义,学校将会邀请更多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来学校做学术交流和学术讲座。

刘亚娟副教授,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的获得者,在分享中倾囊相授。她从多个维度展开,为青年教师梳理了项目申报的关键要点。首先,明确申报目的与需求是项目申报的源动力,这一动力如同灯塔,指引着申报的全程。其次,科研项目类型丰富,涵盖国家级、教育部人文社科、省部级、地方及协会项目等。申报者需深入了解各类项目的特质,才能精准选择。在申报书写作环节,刘亚娟副教授强调,申请人要清晰回应“想干啥?怎么干?能干出啥?” 这三个核心问题。选题设计应紧密贴合当下政策导向与地方特色,同时参考历年立项名单,避免选题撞车。在申报书的内容打磨上,首段、尾段及研究内容板块尤为重要。首段可通过引用政策文件或现实痛点,凸显研究的紧迫性;尾段则需突出研究的独特价值;研究内容板块应以大纲形式呈现,彰显研究的规范性与创新性。在成果与团队方面,申报时应聚焦与课题直接相关的成果,研究团队以跨学科融合为优,促进多元思维碰撞。提交申报书时,务必注意意识形态审查与格式规范。最后,刘亚娟副教授给出 “早启动、多层级布局、善用资源、优先申报青年教师科研项目” 四条宝贵建议。她鼓励青年教师,科研项目申报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只要持之以恒地打磨申报书,必将收获成功的果实。

颜淑蓉副教授以自身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教育部项目并成功立项的亲身经历为蓝本,分享了极具实操性的科研项目申报技巧。她指出,项目选题是申报的关键一步,需紧跟国家政策风向,兼具学术创新与前瞻性。同时,采取差异化竞争策略,避开热门拥挤领域,在创新性、政策匹配度与可操作性之间寻求最佳平衡。跨学科研究已成为当下学术热点,教育部新增交叉学科门类,国家自科基金委设立交叉学科部与管理科学部,都彰显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

她详细阐述了利用跨学科理论构建研究框架的方法,即先锁定时代特征与跨学科理论核心思想,以此搭建研究总体框架,再结合实证分析框架,完成跨学科论证。最大体会有二:一是利用跨学科理论,寻找对本课题有用的理论重构所研究问题的理论框架+实证分析框架,实证框架可以参考传统文献做法,不难。理论框架的论证尤为重要,在设计理论框架时需要大胆设计新的概念与新的理论。这是超越自我的挑战。这里你会进入一个无信号盲区:几乎没有太多参考文献,你必须依据跨学科理论独立设计出新理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二是在整个论证过程中务必体现真功夫:逻辑严密,论证深入,语言优美精炼,气势磅礴,给评审专家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要充分体现你对这个问题非常熟练,有独到的理论创新与方法创新。大量的申报书逻辑混乱,论证肤浅,语言不流畅,缺乏理论创新,专家视觉疲劳,直接淘汰!

她进一步指出:论证程序化,细节决定成败。1.锁定时代特征;2.锁定跨学科理论核心思想;3.利用跨学科理论构建研究总体框架,这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下大力气把要研究的具体内容清晰的展现出来,要有深度,要充分体现你的研究框架的原创性;;4.以构建的理论框架为核心,向前后拓展完成申报书其余部分[文献综述]+[思路方法]+[创新之处] ,此时顺水推舟,水到渠成,一气呵成。同时确保前后逻辑严密,论证深入,语言精炼,气势磅礴;5.对整个申报书进行精装修,细节决定成败,确保没有任何低级错误。从内容到排版完全标准化。达到国家水准的标书也许就诞生了!她回顾了申报书的创作历程,从锁定关键要素,到构建框架,再到拓展完善其余部分,最后进行细致“精装修”。她总结道,“用新理论、新思想、新方法为国家战略层面的重大问题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是国家社科项目写作的灵魂与立项关键。”

陈宏敏副处长在会上进一步强调了科研工作的要点。她强调,科研诚信是科研工作的基石,学校对违反学术诚信的行为实行“一票否决” 制,坚决维护学术净土。学校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最近印发《广州华商学院关于压实师德师风建设主体责任的实施办法》,根据文件相关精神,科研处将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组织全体科研工作者参与中国高等教育培训中心组织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科研诚信与科技伦理委员会建设全流程指导专题培训班”,以高质量科研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同时,“融合” 理念,包括学科融合、产教研融合等,应贯穿科研全过程,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她指出,科研工作需长期积累、持之以恒,教师们应积极关注已取得的高质量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如高水平论文、专著等,可积极申报相关奖项,研究报告报送对接单位,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转化及提高社会影响力。

在互动讨论环节,青年教师们踊跃发言,就项目申报中的困惑与难题向两位专家请教。刘亚娟副教授与颜淑蓉副教授耐心倾听、细致解答,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思维的火花在一问一答中不断碰撞,为青年教师们驱散了科研路上的迷雾。

本次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一个优质的科研项目申报学习交流平台。通过专家们的经验分享,青年教师们对项目申报的关键环节、技巧及常见误区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极大地激发了他们参与科研项目申报的积极性。同时,活动营造的“传帮带” 学术氛围,也将助力学校科研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相信在未来,我校青年教师将在科研道路上砥砺前行,为学校的科研事业添砖加瓦,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主讲嘉宾简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