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与核心特色
广州华商学院管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成立于2006年,以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为核心目标,课程体系涵盖管理科学及智慧物流、数智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管理三大模块,包括《供应链管理》《国际物流》《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等核心课程,强调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双重提升。通过“专业基础+拓展+实习实践”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构建了覆盖物流全链条的知识体系,并依托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优势,聚焦智慧物流、数智供应链等特色领域。
二、物流管理专业“师生共研”教学-科研联动创新模式初具成效
“师生共研”教学-科研联动创新模式是一种以项目为载体,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课题研究,探索物流新理论及物流新技术应用实践,将学术探索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在于打破传统教学中“教师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关系,构建师生协作、双向互动的学习共同体,旨在培养学生的对学科前沿理论的探索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实践技能,同时推动教学成果向产业需求转化。
物流管理专业在长期的“师生共研”的教学实践模式下,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从2020年迄今,师生共研模式下,物流管理教师团队与学生合作发表核心论文四篇,其中科技核心论文两篇,SCIQ1论文一篇,SSCI论文一篇。
陈岫副教授的师生共研团队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其与2017级学生蔡城龙合作,于2022年在科技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发表《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企业物流承运商服务质量评价》论文。文章选取物流综合能力、物流服务能力、物流辅助服务和物流操作成本作为物流承运商的评价指标,构建了基于物元可拓模型的企业物流承运商服务质量评价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为企业选择物流承运商提供借鉴。

图1 陈岫副教授师生合作发表作品
刘连花副教授师生共研团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其与2017级学生叶琦琦,于2022年在科技核心期刊《数学的实践与认识》发表《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经济空间联系研究》,文章研究珠江-西江经济带区内的11个城市的物流经济空间联系特征及组织模式。研究结果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其物流经济联系整体网络密度较大,但是网络结构联系中存在不均衡的状况,核心-边缘现象明显;物流经济空间呈现为双核心发展的特征,文章为促进珠江-西江经济带物流一体化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图2 刘连花副教授师生合作发表作品

图3 刘连花副教授师生合作发表作品
其与2019级学生林超婷合作的于2025年发表的SSCIJCR Q2论文《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Service Quality of Intercity Rail Transit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Using AHP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采用层次分析法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评估珠三角城际铁路服务质量,填补了区域交通服务质量量化研究的空白,为湾区交通规划提供了决策支持。
其与2020级学生吴艳玲合作发表于2025年的《Equilibrium Study of Logistics Demand and Logistics Resource Allocation in Guangdong Province》,结合熵权法与空间经济理论,对广东省物流需求与资源配置均衡发展演变趋势规律进行研究,为区域物流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图4刘连花副教授师生合作发表作品
这些成果体现了“师生共研”新型教学模式的优势,将专业前沿理论的研究深度融入教学实践,推动理论与产业需求的结合。
三、结语
“师生共研”教学-科研联动创新模式通过重构师生角色、贯通学科前沿理论研究与教学链条,不仅提升了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更成为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的重要抓手。广州华商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以此为突破口,将持续通过“师生共研提升教学效率、产教深度融合、课程动态迭代”三位一体的建设模式,逐步打造“学术有深度、实践有力度、产业有黏性”的特色育人体系,为大湾区物流产业升级持续输送高素质人才。未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物流产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物流管理专业将进一步深化校企协同,培育兼具技术能力与战略思维的高素质人才,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图5 广州华商学院·京东数智供应链产教融合基地
(供稿:梁林海,刘连花,陈岫,初审:韩波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