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新闻

 

 

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数字人文教育与家风文化传承” 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2025-03-31 羊城晚报•羊城派 杨帅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有关家风家训家教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精神,3月28日,由广州华商学院主办的“家风文化展暨数字人文教育与家风文化传承”研讨会在广州华商学院召开。

家风文化展上,展示了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2022级学生通过社会实践调查搜集整理的1200多个家庭、6000余幅百年影像图片以及1000余套宗祠资料。这类“普通人的家史”因为有着“让每个普通家庭、家族都被记录”的意义,因而显得格外珍贵。

家风文化展上,展示了学生们搜集整理的大量家庭影像图片和宗祠资料。

研讨会期间,还举行了“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研究基地”授牌仪式。据介绍,基地将聚焦于中华家风文化的传承与更新,将对外汉语教育与中华家风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以激发对外汉语教育的活力。来自浙江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云南大学、海南大学等高校及研究机构、相关业界的知名专家学者深入开展理论研讨。

广州华商学院校长胡军表示,家风文化不仅是传统,更是未来。随着时代转型和城市化推进,代际传承有所疏离。但同时,近年出现一波家史整理的热潮,公众史学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出现一个新行业、一批新企业。对于一所应用型高校而言,广州华商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和市场需求,而家风文化传承正好契合了多方需求。公众史学和普通人的家风和家史,也许单个价值有限,但通过数字人文数据库的建设,可以发挥微观史学的“聚合效应”,从而在学术和教育发展上产生巨大的效益。

在具体做法方面,首先是学生参与式学习。华商学院文学院要求每个文学院学生完成三代人的家风传承梳理,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通过回顾梳理家史,加深对家风的理解并付诸实践;尤其是将家风文化传承从僵化的家训教条“活化”为生动的影像和叙事记录,从而改善代际关系,促进和谐家风。其次是将家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列入课程教育,作为教学改革的一部分,包括训练学生社会调研、着手资料整理、培养写作、图片整理、视频拍摄剪辑的综合能力,让师生在真实项目的建设中学会使用数字技术、训练技能。第三是将家风文化数据库建设作为突破口,倒逼文学院横向拓展边界,通过跨界,融入数字人文、商业文化等专业知识的培养,以应对数字时代的冲击,推进师资人才和教育内容全面转型。

研讨会现场

“AI时代,文科还有没有用?”浙江大学数字人文研究中心主任徐永明教授认为,人与动物的不同就在于是否善于利用工具。AI 本质还是工具,是一种智能的工具,是辅助人类的,人是主体、支配AI。不过,AI会改变社会的形态,会实实在在对人文从业者产生冲击。譬如,知识性的问答,人肯定是比不过充分训练的大模型和智能体的;又譬如,虚拟数字人的技术,可以化身千百,选出最优秀的虚拟机器人来上课等。

徐永明教授还担任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的学术指导。他表示,AI再智能,也不能百分之百代替人本身。如从古籍数字化来说,机器识别文字、标点等最好的表现也只能完成90%-95%的工作,依然还有5%-10%的工作需要人工完成。中国的古籍,据统计有20多万种、60多万部的实体书,现在影像数字化只完成了1/6的量,文本数字化只完成了1/15的量。因此,从优质数据角度的建设来说,还需要我们这一代人乃至后面几代人才能完成老祖宗给我们留下的丰厚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任务。

环南海国家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陈少华认为,发达国家已有成熟的家族史研究体系,如美国国会图书馆“故事团”计划,自2003创建以来,已经收入了几十万份家史记录。而在我国内地,相关的系统性采集尚属空白。但随着国家重视,家风教育已经进入家庭。海内外华人家庭记录家史、文本化传承家风的风气正在兴起。

环南海国家是海外华人聚居区,通过开放办学、数字融合,建立与海外华校、华人媒体的合作平台,通过中文文化服务而非单向的语言能力输出,可使汉语成为新一代华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活化”当地的中华家风文化。

除此之外,将家风文化数据库拓展至环南海国家,从中发现文化、经济等各个层面的演变规律,既有利于新时代华人家风精神的提炼,也可服务于国际中文教育,实现中华家风文化的跨国传承。

环南海国家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还将以国际中文教育南方联盟家风家传研究基地为平台,打造海外华人寻根和家风研习营,建立海外华人文学、文化与祖国的情感纽带。

浙江省政府咨询委委员刘亭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长起来了一批企业家,为我国经济腾飞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当下全社会的创业激情有所消退,“创二代”拒绝接班而热衷于考公者大有人在。如何将创业精神融入家风传承,使之成为新时代家风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对整个国家和民族而言,都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战略价值。

此外,家风文化传承也应该走“群众路线”。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通过数字人文传播、数据库建设等,让每个普通人都能“被看见”,是我们必然要积极面对的历史性巨变。

环南海国家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家传编辑部联合创始人韩馨儿说,在漫长的历史上,普通人没有留下记录的资格和意识。随着我国每年有上千万老人去世,他们的照片、手稿等资料由于缺乏标注,沦为毫无意义的废纸。

我国一些地方还有焚烧故人物品、“记忆净化”的习惯,再加上家庭居住结构的变化,出现了历史上少见的家庭记忆丧失。“这些流落民间的家庭记忆,恰恰构成主流历史叙事之外的微观注脚。”她说,2024年10月份,她在澳大利亚墨尔本维州国立图书馆地下一层看到了一场家庭百年图片展,其主人公正是一户来自大陆的华人移民家庭。“看着这些散发着历史气息的老照片,我能感受到主人公的呼吸,共振他们的喜怒哀乐。”

广州华商学院文学院学生吴晓杭采访祖父、父亲等人,写作了五万多字的家传。她在研讨会上分享自己的感受,说她是外公一手带大,但对祖父的了解仅限于逢年过节的问候和领红包,一年见面不会超过五次。在世人眼中,祖父是个怯懦、固执的人。

在写作家传时,她才知道祖父身上一直令家人苦恼的病痛,是祖父年轻时为村里运输氨水时意外受伤所致;而祖父腰部的旧伤,是1960年代参军时挖坑道发生意外导致的。原来一生耳背眼瞎的老人所经历的那些往事,都与国家记忆同频共振。在集体经济组织里,祖父也曾是风华正茂的厂长,并没有家人想象的那样不堪。

这些家史被晚辈“看见”后,家人关系迅速改善,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次采访,吴晓杭也与以前关系恶劣的祖父达成了“和解”。在采访的最后,她还拿出自己的稿费,为祖父配了一副助听器,这一举动“震惊”了父亲。她也从中领会到,和谐的亲情,正是家风传承的基础。

文 | 记者 杨帅 通讯员 华商宣

图 | 主办方提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