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广东基础教育发展研究基地主任、广州华商学院教师教育学院扈中平教授在2024年第5期《教育研究》发表题为:加强师范性不能局限于就“师范”言“师范”学术论文
在我国师范教育一百多年的历程中,“师范性”与“学术性”孰重孰轻始终是一个不解之问,这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是一个确实存在的真问题。加强师范性乃师范院校之本分,但长期以来,许多人总是局限于就“师范”言“师范”的思维方式,把师范性仅仅局限于与之直接相关的教育专业学科及相关活动的范围内,与学术性无关,甚至将其视为对立面。这种封闭的师范性虽然有其合理性,但过于狭隘和单一。随着对人的核心素养认识上的转变和现代教育目标的逐渐确立,教师专业发展的重心开始转移,要求教师的素质更具综合性、开放性、深刻性和现代性,故传统的师范性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教师教育的要求了。
扈中平教授提出:就现代师范教育而言,加强师范性除了就“师范”言“师范”,还需就“学术”言“师范”。由此,需要摒弃师范性与学术性的二元对立思维,打破二者之间的壁垒,把学术性视为师范性的重要基础,重视其内含的师范价值,借助学术性来丰富、拓展和深化师范性,构建一种更为大气和包容的师范性。
《教育研究》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9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教育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2023版复合影响因子9.25,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外国语学院青年教师徐彩华在2023年第7期《新闻与传播研究》发表题为“20世纪初杨匏安对马克思主义的译介与传播”学术论文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的引航灯,照亮了党的前进方向。百年前,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们功绩卓著,杨匏安便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代表。杨匏安(1896年11月-1931年8月)是最早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的先驱者之一,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历程中,党史界将其与李大钊并称为“北李南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离不开翻译,然而不少早期译者的贡献却鲜有学者关注。
徐彩华老师以皮姆(2007)所提出的翻译考古学为指导,开展知识考古,并结合传播学来展开对杨匏安译介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工作的研究,通过细致的历史文献研究和翻译分析,构建了一个完整的研究框架。徐彩华老师对杨匏安译作从翻译和传播的角度进行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将杨匏安的译作放在20世纪初期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审视,梳理了五四时期、建党初期以及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三个历史阶段译介马克思主义的翻译选材、翻译策略和翻译特点。
《新闻与传播研究》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主管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单位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该刊创办于1994年,初为季刊,2008年改为双月刊,2013年改为月刊。其前身《新闻研究资料》为中国新闻史学界的权威刊物。该刊物是全国百强期刊、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CECHSS)顶级期刊、中文核心期刊、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赞助期刊。
科研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