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全媒体赋能:从跨学科社会服务趋向看新文科构建的动力

2020-09-13 现代出版

 

全媒体赋能:从跨学科社会服务趋向看新文科构建的动力

                                                                      —新闻传播学科范畴变迁与科研特色项目托举作用分析   

纵观古今中外,有关高等教育的至理名言、立论训诫、成功经验数不胜数。2019年4月29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科技部等13个部门在天津联合召开“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大会,提出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形成覆盖高等教育全领域的“质量中国”品牌。对于新闻传播学科来说,如何在构建新文科的框架下迎接挑战?笔者认为,在全媒体格局下,跨学科是新闻传播学科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一特点体现在学科建设、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师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诸多方面。本文基于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跨学科社会服务与科研创新的经验,阐述新文科赋能将带动跨学科社会服务的历史必然性。    

新闻传播学专业跨学科社会服务具有历史的必然性,其中两大要素的影响至关重要:一是国家的整体发展水平对新文科教育的助推作用,二是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对新文科教育提出的革命性挑战。可以说,这两大因素是新文科建设的动能,也是新闻传播学科范畴延伸带动跨学科社会服务的历史必然。    

21世纪以来,笔者所在的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科研团队承接了几十项社会服务项目,这些项目的构成从一个侧面说明新文科建设的历史必然,同时也可以略见新闻传播学的范畴延伸及社会服务项目的变迁之一斑。2000年至2014年,科研团队所承接的社会服务委托项目以广播电视业务研究与影像制作推广为主,例如“苏州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诊断与发展方向”“全息新视听:襄阳电视台频道与节目诊断”“成都广电战略目标、发展定位与规划研究”“梅州电视台频道重构与节目研发”“文化援疆:走进和田大型纪录片制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南阳传播推广”“兰考脱贫专题片制作”“新时代新兰考形象片制作”等。    

2015年至今,所承接的项目以文化传播、品牌传播、新媒体发展研究等跨学科项目为主,例如“海口‘双创’新媒体传播与城市文化多维度推广”“海口市‘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编制”“国际化的草原音乐名城规划与实施方案”“汉藏一本通视听读物编创”“藏区村(居)干部基础教材视听课件”“新的媒介生态背景下电视剧传播渠道及平台分析”“网络直播与网红群体研究”“新媒体环境下股指期货舆情应对与危机处理策略”“网络宣传引导时度效研究”“如何在媒体融合发展条件下加强内容管理确保正确导向”“中国品牌传播创新研究”“主流媒体品牌传播影响力研究”“湖北广电媒体融合战略创新实施研究”“长城新媒体战略发展研究”“海口融媒体战略规划与实施方案”“北京国际电影节蓝皮书”“中国新媒体短视频发展年度报告”等。    

上述列举的社会服务项目,可以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新闻传播学专业横向科研的发展走向,了解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传播学社会服务的现实需求,洞察中国步入新时代的社会变迁与新文科建设的动能。值得特别提出的是,多数社会服务项目的成果都体现了新技术的驱动与应用,体现了跨学科交叉互动的特色,体现了媒介深度融合的社会需求。例如,首部新疆题材户外拍摄3D纪录片《全景中国之和田一日》,数字影像博物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水源地”,移动客户端H5“金融期货微课堂”,融媒体手册《好记者讲好故事》,融媒体出版物《汉藏一本通》《品牌企业舆情数据分析》《半夏的纪念V R直播》,等等。这些社会服务的成果形式不但涉及新闻传播学科的基础专业领域,而且几乎全部与新技术、新媒体相融合。    

从一定意义上讲,互联网的兴起促动媒介生态环境新系统的演化,而媒介环境新系统的演化促动我国高等教育新文科的构建。笔者认为,全媒体时代的媒介特征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其一,新媒体出现并呈现非常活跃的状态;其二,传统媒体转型并采取积极应对行动;其三,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影响、助推并产生强效作用;其四,不同媒体依然具有独立属性并形成新的系统;其五,所有媒体都在谋求不断发展并构成新的格局;其六,新的传播形态仍在演化并促成媒介影响力加速扩散;其七,大众以新方式与态度介入媒体并形成复杂的受众群体;其八,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并将促动媒介环境的巨大变化。    

今天,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的传播都在经历着新变革、新发展。毫无疑问,媒介外部生态与内部格局将成为新的系统。可以说,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社会结构,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是促动新文科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从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构成来看,无论是新闻、摄影专业,还是编辑、出版专业,都要站在全媒体时代的学术前沿,同时要对新的媒介生态与业界的实践进行调研,掌握第一手的动态与趋势。    

由此可见,新闻传播领域的跨学科社会服务需求已经预示新文科构建的历史必然。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新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以及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的历史变迁进行必要的回望与前瞻。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首先,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来梳理、透析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笔者认为,依照时间维度,我国高等教育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建国初期到“文革”前,是快速建设时期;“文革”开始至1977年,是缓慢不前的时期;1978年至201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40年,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飞跃发展时期;2018年9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讲话,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传媒大学具有65年的历史,被誉为培养视听人才的“黄埔军校”。这所学校从诞生起就存在天然的业界基因:一部分教师来自业界、教师学生实习到业界、学生分配到业界。如此循环了几十年,形成自成一体的培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教学、实践、科研、育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学校的学科体系基本上是依据业界的岗位设置而设置的,教师学生的专业实践、社会服务、科研范畴基本上也限定在业界。    

2019年是中国接入国际互联网25周年。伴随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开发应用,媒介环境发生了历史性的变革,一系列的新变化催生了全媒体时代新系统的形成。我们看到,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科体系,涵盖培养目标、专业设置、研究范畴、教师队伍、学生就业等都在历史性的变革中演进。    

更为重要的是,跨学科社会服务项目不但对学科建设起到托举作用,而且激发了科研团队的爱国情怀与服务民族复兴的志向。在一定意义上,社会服务是最生动的国情国策教育课堂。科研团队根据项目的需要,不但要研究相关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而且要深入实践,对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最后拿出项目成果。这个过程既是研究的过程,也是受教育的过程。多年来,电视学院科研创新团队形成了良好的学术风气,高占位、大格局,精心磨砺出一批服务国家战略的科研成果。《走进和田》大型电视系列纪录片获得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获得纪念改革开放40年系列纪录片最佳作品奖;研究报告《完善金融舆情应对机制,把握舆论引导主动权》为国家决策提供了智力服务。可以说,新闻传播学科范畴延伸与跨学科社会服务项目托举形成了有效的互动。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教育与人才培养同社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内在联系。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教育大会,他在讲话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    

                                                                                                      (赵淑萍,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教授)    

关闭